这个夏天似乎是个拐点。
日前,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六家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抵制艺人天价片酬现象。其中规定,采购或制作的所有影视剧,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这次并不是行政部门的命令,而是行业公约,可见畸形的“天价片酬”早已成为行业公害。
另一方面,曾经借助一张流量明星的脸,就能收割应援粉丝的一茬茬“韭菜”——这个玩了很多年的套路,今年暑期档似乎玩不转了。
鹿晗和关晓彤公开恋情时,曾让新浪微博服务器“躺着中枪”,应声宕机瘫痪。“流量明星”的威力可见一斑。然而仅隔大半年,就已经时过境迁。两人的“定情之作”《甜蜜暴击》被大炒特炒,但从7月底开播以来水花都不起一个,豆瓣评分更是低至3.2分。
流量明星和流星影视作品接二连三折戟沉沙,似乎印证着市场风向正在转变。我国娱乐圈的“明星制”模式近学港台地区,远学欧美。然而,在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野蛮生长的“明星制”迅速走偏,终成南橘北枳,难以为继。
当演员变成了明星,观众的关注点就从演技和作品转移到了明星本人身上。娱乐圈的整体生态也随之转变,“戏比天大”让位于“明星比天大”。为了穷尽挖掘明星的商业价值,最大程度地榨取利润,资本在娱乐市场大力培植“粉丝经济”和“应援文化”。在公司化、组织化的严密操控下,狂热的“应援粉丝”效应使明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获得了惊人的市场溢价。
在炽热的“粉丝经济”中,流量成为娱乐资本赚取利润的源头活水,娱乐圈与资本市场的深度捆绑,更使流量的变现能力如虎添翼。一位流量明星、一部热播影视剧,就能撬动一家上市公司甚至一个股市板块的市值飙涨。从影视圈跃升到资本市场,娱乐资本收割利润的规模几何级数扩大。水涨船高,作为“核心资源”的影视明星,当然跟着片酬飙涨、身价暴增了。
时至今日,这种玩法渐成强弩之末。流量明星太多,应援粉丝渐渐不够用;无度压榨太久,再死忠的“铁粉”也榨不出多少油水了。郭敬明导演的“流量电影”曾经收割粉丝们20亿元“智商税”,眼下《爵迹2》不得不临阵逃档。打着“情怀”幌子的电影版《爱情公寓》因为挂羊头卖狗肉,眼下正被死忠粉丝们赠名“诈骗片”。
依附于流量明星+粉丝红利+资本神话之下的“天价片酬”,本身就难称是一个市场的选择,相反它是市场被扭曲、操纵的产物。流量明星和天价片酬的模式,正在被粉丝们抛弃,这种疯狂的资本游戏渐近黄昏。这不但是政府完善公共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一套扭曲畸形的商业模式自己走到了生命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