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50字 | 阅读需6分钟
《延禧攻略》这部剧最近大火,相信不追剧的你可能也有所耳闻。
先不论剧情如何,这部剧的制作确实诚意满满,服装、布景、道具等细节都很用心。即便你不爱追剧,剧中融入的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昆曲等国粹,也可以了解一下。
刺 绣
清宫戏离不开清宫服,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绣法。
手推秀:刺绣表面明显凸起,纹理清晰。
盤金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它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打籽绣: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因此得名。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剧中的服饰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纯手工缝制。
在经验丰富的老绣工手下,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便跃然于眼前。
绒 花
根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
剧中对这一描述进行了准确的还原,皇后以及后宫嫔妃,经常以通草绒花作为头饰。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绒花,其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如意,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因其手法特殊,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所以直到现在都无法机器生产,只能依靠手工。
剧中的绒花头饰,正是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
不仅还原了历史,更惊艳了时光。
点 翠
除了绒花,点翠也是康乾盛世中,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清 点翠凤凰纹头花
清 点翠簪子
点翠也是中国传统首饰制作工艺之一,将翠鸟之羽和珠宝金石镶嵌组合,制成一种昂贵而稀有的点翠首饰。
点翠的翠,是指翠鸟的羽毛。
翠鸟,全身翠蓝色,腹面棕色,其翠羽,翠色欲滴,闪闪发光,也正因其绮丽夺目的羽毛而得名。
为了还原翠鸟的美丽,也为了环保,《延禧攻略》剧组买了人工毛,一点点染色,一根根粘贴,便形成了如此精致的点翠头饰。
昆 曲
剧中的高贵妃擅唱《昆曲》,一曲《贵妃醉酒》,不仅迷醉了皇帝的心,更让我们领略到昆曲的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600年前,兴于江南的昆曲,盛于文人雅士之间,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舞蹈飘逸,至乾隆进入鼎盛,一度是启发天下戏种的“百戏之祖”。
然而岁月无情,曾经如此辉煌的歌剧魅影,又怎会料到后来衰败没落的惨境,甚至把国粹之名拱手相让?
2006年,昆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拯救昆曲中来。
在剧中,毫无戏剧底子的谭卓坚持不用替身,自己跟着老师苦学。随着学习和了解的深入,她越发感受到昆曲的魅力。
她说:“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果能够通过剧集被大众注意到,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缂 丝
除了服装外,剧中其他的配饰,也高度还原了历史。
宋春丽饰演的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对比
谭卓饰演高贵妃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代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对比
不要小看这些仿制的团扇,他们都是由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宫廷缂丝手艺制作而成的。
苏州缂丝织造技曾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就连绣房里那些织布机,缂丝机,刺绣的架子,都与历史同步。古色古香,精致真实,仿佛瞬间就能回到那个年代。
香云 纱
此外,剧中角色身穿的服装是由香云纱制成的。香云纱使用纯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需经过以薯莨的汁液对桑蚕丝织物涂层浸染、再用河涌塘泥覆盖长时间封存,之后再日晒等几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正反异色,色泽如陶,手感滑润,可称丝绸中的极品。
剧中乌雅清黛参加殿选就选择了香云纱制成的衣服
香云纱制作工序繁复,而且由于人工染色,晒出来的香云纱各不相同。其服装结构紧密软滑,耐穿,着体轻快凉爽,非常适合湿热的天气。衣服极易清洗,且不论怎么搓揉,都不会起褶皱。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央视纪录片《香云纱》(上)
▼
央视纪录片《香云纱》(下)
▼
打树花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寥寥几句,就把剧中高贵妃献给太后的那场动人心魄的“火树银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种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曾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惊艳了世人。
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打树花既是勇气活,也是力气活。
舀起的一勺铁水,大约重达5公斤。要想将沉甸甸的铁水打高,打出漂亮的弧度,需要很好的上肢力量。
目前,全世界只有河北蔚县有打树花这样的民俗活动,而当地也只有4名打树花艺人。
熔化成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被泼洒到坚硬冰冷的城墙上,一瞬间天崩地裂,仿佛银河坠入人间。
令人动容的是,负责这场戏的表演匠人们大多已年过花甲,却还是不辞辛苦、不远万里赶来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于正曾在微博说,看到纪录片《寻找手艺》有些难受,不由想起《延禧攻略》拍摄的那些细碎。
那些手工编穗的阿姨、那些不远万里赶来的老人、那些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的人们……他们没有天价酬劳,也没有荧幕前的光芒,有的只是一生的心血和技艺。
这样的匠人匠心,不仅道出了历史,还惊艳了时光。看剧的同时,也是在欣赏一部非遗画卷。
《延禧攻略》和朴实的匠人们,用一场戏的时间,将那些没有光环,没有高薪,一生都在勤勤恳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匠人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就快被遗忘的珍珠,再次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我们的泱泱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在这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它需要以电视剧或电影这类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下去,传承下去。
文 / 图来源:综合自大文主艺、生活美剧、纺织服装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