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苗连栋温室大棚,一排排移动育苗床上,绿油油的各种蔬菜苗,长势喜人,非常可爱。在相邻育苗床走廊间有1台笔直“站着”的家伙,方块状的“脑袋”下,可以直立行走的智能走式喷灌机,传感器叉子正对着育苗床上的绿苗,哪里缺水等数据被实时监测出来进行喷水浇灌。
近年来,浮来山街道通过数字化赋能,不断推进种业这一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路子。
据于东海介绍,传统的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现代农业是智慧农业。在遇到季节性田间病虫害,或者是寒流即将到来时,经过大数据分析,园区还可以提前制定相应的一套对蔬菜苗培育如何进行养护的方法,做到事前预防,实现绿色培育、标准化培育。
不仅如此,该温室大棚除了传感系统、监控系统,还采用的棚膜具备防尘、抗拉伸、耐老化、保温性、透光性、消雾流滴性好等特点,既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用量,又可以连续使用2—3年甚至更长。在种植技术上,该园区注重有机肥、菌肥培肥地力,加深耕作层,增加土壤蓄水、蓄肥能力,不仅提高垄栽培蔬菜的产量,还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
放眼整个连栋温室大棚,记者发现,整个大棚由右侧的控制器控制,它既能增加空气的流动性,又实现了降温的目的,通过控制棚内温度,从而使种苗能够统一标准地促进生长,达到工厂化效果;补光灯按钮则是补充棚内光合作用需要的光;采用地走式水车+播种机+嫁接机完成棚内的播种施肥过程。
同时,该示范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园区作物远程监控、温湿调控、水肥管理、病虫防控、质量追溯等方面的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打造鲁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山东种业(鲁南)数字化农业示范园着眼“振兴民族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和填补鲁东南地区无种苗基地的空白,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及山东种业集团几十家权属企业技术资源,大力培育果蔬、粮食等农作物新品种,打造“育繁销”一体化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链。
“我一直在园区里务工,一个月5千多块钱,不仅离家近,还学了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浮来山街道响波头汪村村民于文国一边给西红柿打岔一边高兴地说。
经过发展,山东种业(鲁南)数字化农业示范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育苗7500万株,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带动上万人增收。同时依托山东种业集团及权属企业优势产业,联合山东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对蔬菜种苗进行研发、创新、培育,提高蔬菜的产量、质量、抗病性,使数字化赋能蔬菜产业,让蔬菜产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