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谋篇布局。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实践,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越来越多的土特产走出村寨、跨越山海、融入市场、摆上餐桌,结出了助农增收“金果果”,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2023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约3000个。据测算,2022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产量较2012年增长近55%,销售额增长近80%,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65%。
去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介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定西马铃薯、金乡大蒜、盐池滩羊等50个品牌榜上有名。如何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近日,记者赴甘肃定西、山东金乡、宁夏盐池,开展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探访各地怎样做好“土特产”文章。
从今天起,记者调查版陆续推出“做好‘土特产’文章”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盘山而上,层层梯田郁郁葱葱。张文伟走进自家田间,眼前是一垄垄绿油油的马铃薯。去年,张文伟种植马铃薯260多亩,年根儿一算账,净收入超过30万元。
张文伟的家,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村民世代种植马铃薯,如今感觉大不同。
“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张文伟说,这句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俗语,其含义已与从前不一样:过去“陇中苦瘠甲天下”,吃马铃薯不挨饿;如今小土豆长成大产业,种马铃薯能致富。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定西是最佳适种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连续10年将马铃薯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立足马铃薯做好“土特产”文章。“定西马铃薯”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在定西举办全国马铃薯产业现场推进会。据现场推进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定西市马铃薯原原种年产量和以精淀粉为主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年产量,双双占到全国的约1/3。2022年,定西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225亿元,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