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9月底,林芝市茶叶在田面积5.4万亩,茶青产量131万斤,产值18173万元;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茶叶种植基地面积693亩,年产量5吨左右,年产值约500万元。茶产业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不少农牧民就业。
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
走进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茶园,只见茶园内碧空如洗、青山苍翠,行走其间,淡淡的茶香让人身心惬意。勒门巴民族乡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茶叶种植历史。
“十二五”规划以来,错那市积极打造茶叶特色产品,新建茶叶加工厂房1200平方米,公用房312平方米,并从区外引进茶苗以及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开垦茶田970亩,并将茶叶种植推广至勒布沟4个门巴民族乡,使勒布沟茶叶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建设机耕道约3.1公里,防护林89亩。
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专干达娃拉珍介绍,为促进勒布茶场经营管理,2013年8月由群众自行成立了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有勒门巴民族乡勒村、贤村村委会班子成员和农牧民群众149人,占全乡农牧民总人口数的100%,注册资金500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及销售,目前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截至目前,勒门巴民族乡共有茶田693亩,其中可采摘210亩,生产黑茶、红茶、绿茶等多个品种,并成功试制速溶茶打入市场,茶叶包装‘勒仓莲’已升级,实现了茶叶产品档次的提升。”达娃拉珍说。
好茶成致富“金叶子”
在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卡地村的茶园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一茬茬的新叶翠绿欲滴,微风拂过,满是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村民们穿行在茶垄间,只见手拈茶青,细嫩的茶芽入篓,不一会儿,便收获了满满一筐茶叶。
今年是卡地村种茶的第5年,也是一个丰收年。“卡地村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成片的茶园不仅绿了山坡,更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卡地村村民普布次仁告诉记者。2022年,卡地村将全村206.8亩茶园分包到户,并与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当年实现增收30余万元,今年有望达到40万元左右。
走进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厂,机器轰鸣、茶香阵阵,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着加工新茶。该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红茶、绿茶、白茶等多个品种的高原有机茶,年产量可达20万公斤。“预计今年红茶产量达4万公斤、绿茶产量达0.5万公斤、白茶产量达0.25万公斤。”该公司营销部经理松晓兰说。
2017年察隅县开始建设第一个茶叶种植基地,并将茶产业确立为该县主导产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截至2023年3月,察隅县共实施投资3.8亿元,建设5个茶叶加工厂,建成30个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1.94万亩,土地流转1.28万亩,覆盖群众7200余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1964万元。近年来,察隅县茶叶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并且通过创建自有品牌、打造高标准生态茶园、提高茶叶质量等方式,提升了本地特色茶叶品牌价值与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打造高原有机茶中高端品牌
近年来,我区立足促进百姓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积极打造西藏茶叶品牌,着力提升高原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推动高原茶叶走出西藏。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2021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2022春季广州茶博会……高原茶叶在区外备受瞩目的同时,区内茶叶市场也在蓬勃发展。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林芝市已注册生产加工茶企业16家,生产加工从业人员593人,年生产能力达2500吨。山南市2013年建成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勒仓莲”品牌系列茶叶享誉全西藏,产品常年供不应求。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茶叶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茶叶种植受益主体为主,将3万亩低产茶园进行提质增效,开展茶园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茶叶有机认证,将有机茶理念贯穿于茶叶生产全过程、各环节,加强茶叶生产关键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
同时,依托地球“第三极”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波密、察隅、墨脱3个全国有机茶叶种植基地作用,打造高原有机茶叶中高端品牌,并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茶博会等各类展会,大力宣传推介我区茶叶品牌。
广西茶叶元宇宙:https://gxcyyyz.com/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