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判断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再生资源行业已迈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开始迈入成熟发展阶段。
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历程
根据产业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产业演化特征,可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时期——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物资都比较紧缺,政府层面非常鼓励支持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由供销社系统主导,我国开始在全国层面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主要负责回收生活废料。1954年4月28日,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下成立了金属回收管理局(简称“中财委回收局”),并在全国各大区设立办事处,在主要地市设立物资回收站、加工厂,负责生产企业的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工作。至此,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正式宣告诞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供销社和物资部门两大系统垄断经营的格局,成为当时较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代以前,物质相对匮乏,“俭省节约,重复利用”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废旧物资回收时,会支付一定的费用,对居民生活补贴补助的作用还是明显的,公众参与废旧物资回收的热情很高。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企业的物资器材设备报废基本上实行统管统交、审批核准、回收上交计划和换取物资分配指标。整个再生资源产业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回收种类、数量和价格制定到网点分布、建设都由政府统一安排。根据工厂企业规模和居民居住分布产生资源数量等实际情况,废旧物资回收部门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回收网络。通过整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使得大部分可回收的废弃物都能得到回收,大到各种废旧金属器物,小到鸡毛肉骨进行全方位的回收利用。数据显示,建国初期,工业和国防建设所需的铜料80%是由物资回收来解决的,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通过政府主导建立了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是精细)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该行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但是受制于历史环境和技术管理水平,利用效率较低。
第二阶段:市场主导时期——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时代(上世纪80年代—2005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国家开始取消对再生资源的计划管理。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下放废旧有色金属物资价格权限,将废钢铁收购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管理。199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物资部撤销并与商业部共同组建国内贸易部。同年,作为全国性物资再生行业的经济团体组织,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成立,部分替代了物资部的角色。这种从计划走向市场的管理方式转变对整个再生资源行业产业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组织管理及企业内部经营模式不能很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废品回收企业逐步萎缩,回收网点和物资的数量都急剧减少。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市废品回收公司管辖着多个区公司和10个县公司,在市区一度设置了433个废品回收站,其回收的物品种类有10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加工再生制品也有6个大类,130多个品种,每年赢利高达上亿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从1992年起,上海市废品回收公司的业务量出现了迅速的萎缩衰退的情况,废品回收站的数量却由400多家减少到不足100家。与此同时,专业利用再生资源的加工企业数量也由几十家减少到3家。特别是物资管理部门撤销以后,一些地方物资和供销社系统的回收公司所起的作用不断下降,国有回收人员的分流、改行或退休。
另一方面,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进入大批的拾荒者、个体工商户,以企业或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回收利用体系却在逐步发展壮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的调整和发展,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一些区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工业的发展使得国内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和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再生资源进口量不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废料进口已成为沿海港口附近地区的新产业。不仅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进口、拆解废金属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连中部地区的湖南汇罗、永兴等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这一阶段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总量为4亿多吨,年平均回收利用量在80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2%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超过了6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2002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若包括进城收废品的农民工,我国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就业人数有近1000万。虽然市场机制配置效率高,但是作为一个具有环境和资源正外部性行业来看,市场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普遍存在的“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和行业企业“小散乱”等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