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复联3》为例 中外互联网比较与批判性研究(下)
中美互联网表达对比研究
以影评网站和社交平台为主要观察对象,我们发现中美总体上都体现了不同平台的主要功能:中美影评网站都以影片本身为关注对象,以评价为主,大量使用语言符号,关注剧情安排、情节设定、特效使用这些创作技术内容;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则以漫威英雄角色、故事情节设定为主要关注对象,关注英雄的表现、命运生死,自主创作非语言符号以个性化表达个人情感。
对比中美互联网用户对于《复联3》的反应以及言语表达,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倾向,同时也有具体表现、形式、语用的不同。 相似倾向
1.影评网站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专业和非专业的影评人都在影评网站使用语言符号对《复联3》做出大量评价和讨论,两国相似之处体现在对影片内容以及电影制作技术的关注上。
首先,中美影评网站都普遍关注影片内容,主要体现在电影结局、片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方面。如中国影评网站时光网最热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影评:《复仇者联盟3:大而不能倒?》和《知识的诅咒?或不及格的诅咒?——灭霸的生态恐怖主义》分别是关于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美国影评网站metacritic中大多数影评也是关于影片中反派力量的呈现、电影故事情节以及电影结局。
▲时光网《复联3》影评选摘
▲metarcritic《复联3》影评选摘
其次,中美影评网站也都关注影片制作技术,对于电影中特效的使用展开讨论。例如中国重要影评网站豆瓣电影,在其bbs讨论区中关于电影特效与剧情匮乏问题的讨论是回帖次数最多的话题之一。美国的影评网站RottenTomatoes中也有较多关于电影特效的讨论,并指出CGI技术分散了电影的戏剧效果等问题。
2.社交平台
相较于影评网站,中美互联网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达和评论就显示出较大的主观性和情绪化的个人倾向。中美在电影情节预测、明星动态关注、影片笑料挖掘和同人内容制造上存在相似性。
首先是电影情节预测,中美用户会利用社交媒体获取电影中那些英雄角色会复活的信息并加以扩散传播,同时进行个人的推测分析。例如中国社交媒体平台bilibili中《导演回应,再次强调死去的角色不会复活》、《复仇者联盟3结局是什么意思,众英雄真的就这么死了吗?》、《复仇者联盟3的解析及复仇者联盟4剧情推测》等热门专栏,都是关于《复联3》中死去的英雄是否会复活,以及对后续剧情的解析推测。美国社交媒体平台Tumbler中,用户也会自己编造一些关于英雄复活的后续,下部电影走向的情节,或者猜测如果中间剧情有变化结局会是怎么样,例如:“Loki以冰霜巨人的形态带着冰霜巨人队伍来到战场。下一步是低龄复仇者登场,Loki和Thor重逢场面会是什么样的?”
▲Bilibili网站上关于《复联3》的讨论
▲Tumblr网站上关于《复联3》的同人创作
其次是明星动态关注,中美用户都关注自己喜爱的英雄在影片中的表现,及其饰演的明星的动态,并为其声援。中国社交平台Lofter中,有网友发表声援“请大家支持联名求复活Loki”,也有网友发文力挺“班纳博士”在片中的表演。美国社交媒体Twitter中有不少用户发推表达对电影中演员的喜爱,并希望他所扮演的角色能在下一部电影出场。
最后是利用非语言符号挖掘影片笑料和制作同人内容。Lofter和Tumbler中都传播着不少网友制作的影片中主演明星的恶搞图和自行绘制的同人漫画。中美用户都偏爱使用自己生产的非语言符号来表达对于电影的情感。 不同倾向
总体来看,中美互联网表达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倾向,但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语用上还是存在差异。
1.影评网站
虽然上文提及中美影评网站都关注电影内容和电影制作技术,但是更加细化比较之下会发现,美国用户更加偏向关注特效、整体故事情节安排和电影人物,即更加针对《复联3》电影本身;而中国用户更偏向关注《复仇者联盟》的彩蛋和后续剧情发展,聚焦点从《复联3》扩展到漫威今后的电影作品。
2.社交平台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美互联网用户的表达内容也在具体细节上表现出差异。美国用户更多地会根据官方情报来推测电影情节的发展,但中国用户对英雄命运进行个人杜撰的较多,而且中国用户有较多对个人脑洞进行严肃深入探讨的分析帖。这表明信息来源的差异影响并限制着不同国家的网民对于电影的反应和讨论。此外,由于网站禁用问题,中国用户有比较多内容是从Twitter、Facebook、Instagram、Pivix等国外网站转发过来的,而这也能证明上述结论。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