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赏写意美学为主的中国戏曲,从某种角度上如观中国山水画一般,须经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得以把3D全景声京剧电影 《曹操与杨修》看了三遍,竟也慢慢地品出了几重滋味。
京剧 《曹操与杨修》诞生于三十年前的1988年,单从京剧文本上而言,就是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破局之作、开山之作。剧本中对两个主角的塑造,其复杂性、深刻性与真实性,在以往京剧中是极少见的,哪怕放诸整个新时期戏剧创作的大背景下,也当属优秀。
这里有最接近历史本质真实的一个曹操。雄才大略,志在天下,不怕失败却又讳言失败。能容人所不能容,却也有致命的性格缺陷,不忘睚眦之怨。一方面爱才如命,一方面又决不容许才智之士超过自己。这里亦有最体现作者理想意念的一个杨修。才高八斗,自许清高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甘为小吏,呕心沥血。虽深怀知遇之感,忠心不二,然而身在宦海,却难以戒除恃才傲物的士大夫心态,对人不留余地,对己不备后路。
主与臣,用人者与被任用者,两个人精神世界的交集,使得相互都有巨大吸引力和认同感。但两个人的人性深层都有锋利坚硬的自我意识,彼此必须相互利用,不能离弃,常常相互容忍但终于不能容忍到最后。在其从欣赏到容忍最后到不忍的过程中,性格碰撞的火花与光彩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种戏剧性的性格碰撞,又暗暗契合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使得《曹操与杨修》从文本意义上,就具有强烈的悲剧品格。而通过尚长荣、言兴朋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两个悲剧人物的命运冲突,已然成为时代经典。
面对这样一出在京剧舞台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新经典,如何取舍才能使得原作光芒不失而又符合新的艺术载体要求?毕竟舞台剧和电影作为两大艺术门类,虽有相通之处,但其核心标识与美学特征,呈现载体和观赏空间都大不相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