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发布一些列法律法规及文件,从设备管理、临床使用、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档案管理等多方面提出明确监管要求。在当今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医院的医疗设备数量与日俱增,种类愈发繁杂。从基础的听诊器、血压计,到高端的 CT 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这些设备构成了现代医疗服务的硬件基础。然而,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设备数量增长和管理复杂度提升带来的挑战,设备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如设备采购缺乏精准规划、设备维护不及时导致故障率上升、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能的关键工具。
1.1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强 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控管理”, 推动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 ”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其中医疗设备的智慧化管理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1.2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难点与痛点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各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2019年取消耗材加成,医院的运营压力和管理压力随之而来。医院主要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强医院检查、检验科室防漏费精细化管理,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以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为核心,融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医疗设备从采购前的规划论证,到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维修、计量校准,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各环节相互独立、信息流通不畅的壁垒,构建起一个全流程、一体化的设备管理体系。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教学、科研、防疫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国家颁布诸多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设备的管理,确保患者使用医疗设备“安全有效性”。同时医疗设备资产占医院固定资产的50%以上,做好医疗设备资产的运营管理,做好设备单机效益分析是现代化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是医疗设备控费数据监测系统的精益化管理,采用HIS系统或者ERP系统基于财务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落伍,必须运用新的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系统功能模块解析:
1.智能采购管理
采购环节是医疗设备管理的起点,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资金投入和设备配置合理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的智能采购管理模块,支持根据医院临床需求、设备使用状况、学科发展规划等多维度数据,自动生成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系统可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实现供应商比价功能,为医院选择优质、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电子合同签署功能简化了采购合同流程,降低了廉政风险,提升采购效率可达 40% 。
2.精准维护预警
设备的稳定运行是保障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关键。精准维护预警模块基于设备类型、使用频率、运行时长等参数,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维护计划。通过在设备上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温度、压力、振动等关键指标。一旦设备运行数据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维修人员及时处理,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经实践证明,可使设备故障率降低 30% 。
3.设备使用管理
该模块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科室、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频次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医院能够清晰了解每台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率,为设备的调配和资源优化提供依据。例如,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可考虑在院内进行共享调配,提高设备的整体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4.维修管理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临床科室可通过系统快速提交图文并茂的报修申请。医学装备部工程师能实时接收报修提醒,并借助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知识库和故障案例库,精准判断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系统自动记录维修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维修时间、维修人员、更换的配件、维修费用等,实现维修记录的全程追溯。通过对维修数据的深度分析,还能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隐患,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5.报废评估体系
医疗设备达到一定使用年限或出现严重损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时,需要进行报废处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报废评估体系,结合设备使用年限、维修记录、性能指标、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因素,生成客观准确的报废建议。避免因人为判断失误导致设备过早或过晚报废,造成资产损失或安全隐患,确保医院资产的合理处置。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医院带来的显著优势
1.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服务中断或质量下降。例如,在急救科室,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保障了急救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等的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设备性能的稳定也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2.提高工作效率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流程,极大地减少了设备采购、维护等环节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医院工作人员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在繁琐的手工记录、文件传递和信息查询上。以设备报修为例,传统模式下,临床科室可能需要通过电话、纸质表单等方式报修,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信息不准确的情况。而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只需在系统中简单操作即可完成报修,维修人员能快速响应,整个维修流程更加高效、透明,大幅提高了医院整体工作效率。
3.降低运营成本
从采购环节的精准规划和供应商优化,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高效维护和合理调配,再到报废环节的科学评估,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减少设备闲置、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式,降低了医院的设备采购成本、维修成本和运营成本。例如,某三甲医院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后,年维护成本减少 15% ,设备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 3 年 。
4.助力医院决策科学化
系统整合了设备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并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生成设备使用率、成本效益比、维修频率等多维度分析报表。这些数据为医院管理层在设备采购决策、科室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帮助医院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5.满足合规要求
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监管的日益严格,出台了一系列如《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政策法规,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确保医院在设备购置、安装验收、维修、预防性维护等各个环节符合政策法规要求,助力医院顺利通过等级评审、JCI 认证等,提升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6.提升患者满意度
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患者。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准确、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候诊时间延长、治疗延误等情况,从而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以其全面的功能、显著的优势,从多个层面为医院的高效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医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医院应积极引入和应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持续迈进。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学前领先+智慧核心助力
网址:https://fannawang.com/kaifaruanjian/93620.html